李治转头望向帘后,眼神复杂难辨。
“媚娘之意,是觉得长安不适宜?”
武媚娘语气柔缓,却暗藏机锋:
“不如听听诸位爱卿如何决议吧?”
兵部尚书此时出列,拱手说道:
“陛下,高句丽战事正紧,
李绩将军出征已过半载,胜负未分,
此时兴师动众建明堂,恐分散国力,
还请皇上暂缓此事,先顾战事。”
李治面色愈发凝重,
“朕知战事要紧,可明堂乃周公所创,
历代明君皆重视此事,朕岂能不修?”
武媚娘见李治态度坚决,话锋随即一转:
“皇上心怀天下,欲承先祖之业,
臣妾深为敬佩,只是建明堂非小事,
需详加规划,选址更是重中之重,也不可急于一时。”
她指尖的绢帕轻轻一顿,目光若有似无地扫过站在朝臣列首的许敬宗。
眼神极淡,不过一瞬便收回,
可许敬宗混迹朝堂数十年,早已摸透了武媚娘的心思。
他心中一动,即刻上前一步,撩起朝服下摆,躬身奏道:
“启禀皇上,明堂乃礼制核心,关乎国运传承,绝非寻常营建可比。”
他声音洪亮,所有目光都落在他身上。
许敬宗顿了顿,继续说道:
“方才太子殿下提出分阶段兴工,虽解了资费之急,可选址一事尚未细议,
长安漕运利弊、洛阳建都渊源,皆需详加考量。”
武媚娘微微点头,李治也随着许敬宗的话沉思,
“此事若仓促定夺,恐难周全,反倒辜负了皇上与高祖的夙愿。”
许敬宗抬首,语气恳切,
“臣以为,不若今日暂不决议,容臣等各自梳理利弊,待改日集齐众议,再行定夺,方显慎重。”
李治的目光在许敬宗与珠帘之间转了一圈。
他心中清楚许敬宗的立场,却也明白选址之事确实需要斟酌,
方才武媚娘提及的漕运问题,也确实戳中了长安的要害。
沉默片刻,他终是缓缓点头:
“许卿所言有理,明堂之事非同小可,朕的确需要三思。
今日议事暂止,众卿各自回去考量,日后再于殿中议决。”
“臣等遵旨!”
满朝文武齐声应和,躬身行礼。
武媚娘坐在帘后,唇角上扬,她看向李弘,见他脸上明显不满,
却也只能随着众人躬身行礼告退,
暗自叹道:弘儿,这朝堂之上的权衡,你还需要好好学习呢!
含凉殿内,
“长安、洛阳,明堂所建之地,
是大唐国运走向的关键所在。”
她走到窗边,望着远处巍峨宫墙。
“李治虽有雄心,却生性多犹豫,
若能借明堂之事,动摇长安根基,
日后迁都洛阳,便多一分可能。”
正思索间,黄羽匆匆来报:“娘娘,皇上宣您去甘露殿。”
武媚娘连忙整理衣装,来到甘露殿。
步入殿内,李治脸上带着明显的倦色。
“关于明堂之事,
朕心中甚是烦闷,想要听听媚娘所言。”
武媚娘上前,轻轻为他揉着肩膀:
“皇上不必烦心,明堂修建,势在必行,不过是早晚而已。”
李治握住她的手,叹息着说道:
“朕自继位以来,常感压力倍增,
先有长孙无忌专权,后有高句丽作乱,
若能早日建成明堂,也好让天下人知道,
我大唐国力昌盛,朕亦非平庸之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