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标的眼睛越来越亮。
收割机出现之后,老百姓收麦子收稻子变得轻松,效率比镰刀收割更高,速度也更快。
与之相应的,就是老百姓能在秋收时节省出好几天的时间。
哪怕这几天的时间不去休息,而是拿来做其他的农活,也要比弯腰割麦割稻子轻松一些。
如果旋耕机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……
只是转念一想,朱标又忍不住有些头疼。
就像当初要推广收割机一样。
当时是中书省、六部、十几个地方行省、一百多个府、上千个州县,外加整个大明几乎所有的铁矿、煤矿、冶铁工坊、驿站,数不清的衙门和人手都被牵扯其中,前前后后更是花了足足有两三年的时间才逐渐推开。
老百姓确实得到了好处,但是,原本就不富裕的大明国库也因此而雪上加霜。
现在,整个大明又在玩了命的推广压水机,从内阁到诸部,再到各个布政使衙门,外加地方官府和诸多矿山、工坊,全都在围着压水机转,又该从哪儿抽调足够的人手和资源去搞旋耕犁?
更别说旋耕犁还需要用到大量的耕牛。
说句不好听的,就算是魏国公和鄂国公、曹国公他们拼了老命去抢都不行。
因为草原、棒子、矮矬子乃至于猴子们全加一块儿也凑不出上千万头耕牛。
朱标越想越是头疼。
要弄旋耕犁,就得先解决牲口的问题。
要解决牲口问题,就得先在各州县大力推行畜牧场。
要在各个州县搞畜牧场,就需要国库拨钱,同时还需要用到大量的兽医和兽药。
然后,问题就回到了原点。
既缺钱,又缺人。
不解决这两个问题,其他的就全是空谈。
朱标忍不住伸手抓了抓后脑勺,吭哧半天后才吐出来一句:“小弟待会儿就去找李相,让他去想办法。”
“要是实在不行的话,小弟再往京城写信,让我爹想想办法。”
杨少峰的心里顿时就舒坦了许多。
看见了没有,只要本官让小登头疼,小登就会自己想办法去折腾李善长那个老匹夫和远在京城的老登。
老匹夫和老登不舒坦,就会变着法儿折腾朝堂上的文武百官。
然后,本官就能站在辽东的干岸上慢慢看戏。
完美闭环,舒坦~
……
就在杨少峰和朱标算计着该怎么让李善长头疼时,身为辽阳第一农场主任的李祺也正在算计着,究竟要怎么样才能多弄点儿人手来农场。
他娘的,整个农场上万顷的面积,遍布着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水泡子。
想要开垦出上万顷的农场,第一步就是解决这些水泡子和遍布其中的塔头。
要解决掉水泡子和塔头,首先就要考虑到水泡子里的水该怎么处理,其次就要考虑到怎么填土,避免因为雨雪而再次形成水泡子。
想要同时解决掉这两个问题,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先挖一个巨大的人工湖出来。
如果这两方面同时进行的话,又牵扯到一个土方的运输问题。
也就是说,还得再分出一部分人手和精力用以修路。
如果光凭着迁移来农场的一千户百姓,再加上几百个从棒子那边过来的农工,怕不是要干到猴年马月?
李祺拿着一根小木棍在地上比比划划,根本就没有注意到李善长等人的到来。
直到李祺扔掉小木棍,长舒一口气后站起身来,李善长才咳了一声道:“祺儿。”
李祺被吓了一跳,先是向着李善长拱手喊了声父亲,接着又眼前一亮,分别拜见了朱标和杨少峰、胡惟庸三人。
李善长看了看李祺在地上画的那些圈圈框框,忍不住问道:“这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