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复杂人性毫不避讳的刻画,瞬间攫住了全国读者的心。
人们争相传阅,讨论着白嘉轩的腰杆与仁义,唏嘘着田小娥的悲情与反抗,品味着朱先生的睿智与超然,更被那片土地上五十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所深深震撼。
叶晨的名字,再一次的被推至风口浪尖,“伤痕文学奠基人”的光环之上,更被加上了“深刻的历史书写者”、“卓越的叙事者”等更为厚重的头衔。
无数的读者来信雪片般飞向杂志社和叶晨所在的大学,赞美之词溢于言表,人们惊叹于这位年轻作家笔下的老辣与深沉。
然而正如钟望阳和巴老所预测的那样,巨大的赞誉必然伴随着尖锐的争议,文坛这片江湖,从不乏眼红与论争。
首先发难的,是一些秉持传统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评论家和老作家。他们在权威的文学评论刊物上撰文,措辞严厉:
“《白鹿原》无疑展现了作者叶晨同志惊人的叙事野心和笔力,然而其创作方向存在着严重偏差!
作品过于沉溺于封建宗法社会的阴暗面描写,大量自然主义的情欲刻画(尤其是田小娥相关情节)是否必要?这是否是一种“暴露文学”的沉渣泛起,在迎合某种低级趣味?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!
“小说对历史进程的描写过于灰暗和混乱,未能清晰体现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进步性。对于格命队伍内部的某些复杂现象(如黑娃等人的命运轨迹),其描写是否客观?是否带有某种消极的、虚无主义倾向?”
“作品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寓言,但其核心思想模糊不清,充满了宿命论的悲观色彩。白嘉轩所坚守的“仁义”是封建社会的精华还是糟粕?作者对此的暧昧态度,值得高度警惕!”
墙倒众人推,破鼓万人捶,紧接着,一些与“伤痕文学”本就相左,或自觉被叶晨这位后起之秀锋芒所掩盖的文人,也趁机开始推波助澜:
“一部《少年犯》或许是时代的偶然,但是《白鹿原》暴露出了作者创作思想的深层问题:即对民族苦难和历史阴暗面的过度痴迷,缺乏昂扬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,我们的文学是否需要如此沉重?”
“年仅二十余岁的青年学生,如何写出如此“老于世故”,洞察人性之恶的作品?其生活经验是否足以支撑如此宏大的题材?这背后是否存在哗众取宠的投机心理?”
这些批评文章引经据典,上纲上线,带着一股“老前辈”教训“不知天高地厚后生”的优越感,试图从政治导向、道德伦理、甚至作者资格上对《白鹿原》及其作者进行解构和否定。
这场由专业评论界引发的争议,迅速蔓延至更广泛的公众领域。报纸的文艺副刊、大学的文学社团、乃至工厂机关的读书小组,都分裂成支持和反对的两派,展开了激烈的辩论。支持者们在据理力争:
“批评者戴着有色眼镜看人!《白鹿原》写的不是阴暗,是真实!是扎根于土地的、带着血泪的真实!田小娥的悲剧是对词人礼教最有力的控诉!”
“那些情欲描写并非噱头,它们是人物命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是生命力的奔涌与毁灭,具有强烈的美学力量和悲剧冲击力!”
“说思想灰暗?恰恰相反!正是白嘉轩等人在动荡年代近乎固执的坚守中,在苍凉悲怑的命运底色上,我们反而看到了民族生生不息的韧性!这难道不是一种更深沉的希望?”
“作者年轻怎么了?他的年轻恰恰证明其才华横溢!难道写历史就必须是七老八十?想象力、洞察力和对资料的消化能力才是关键!”
这场轰轰烈烈的大论战使得《白鹿原》的热度持续飙升,《魔都文艺》因此而销量猛增,洛阳纸贵。人们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下一期的连载,想亲自评判这场争论的焦点。
许多原本对文学不大感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