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并天下

第四百六十四章 移民实边(2 / 3)

居在这片危险困苦的土地上。匈奴入侵,有人能从匈奴手中夺回所掠财物,就把其中的一半给他,由官府为他赎买。边塞的百姓得到这样的待遇,就会邻里街坊相互救援帮助,冒死与匈奴搏斗。”

“他们这样做,并不是对皇帝感恩戴德想有所报答,而是要想保全亲戚邻居,贪恋财产;与那些不了解本地地形并且对匈奴心怀畏惧的东方戍卒相比,他们防御匈奴的功效要高出一万倍。在天家当政之时,迁徙百姓以充实边防,使远方没有屯戍边境的徭役;而边塞的居民,父子相互保护,免受被匈奴俘虏的苦难。”

天子刘洵对于晁错的主张非常赞同,总结一下便是要给参与移民实边的百姓以经济利益,让这些百姓在迁移到边疆之后,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、获取更多的利益,如此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边疆,响应朝廷的号召。

于是,天子刘洵制定了一些条款,例如先为迁移的百姓修筑、分配室屋,打造好种田器具,而后再募民。如果这些迁移的百姓是有罪的,朝廷可以为其免罪,在迁移过程中立功的百姓,则可以破格拜爵,复其家。

有道是,人离乡贱。汉民族乡土情结极重,除非是迫不得已混不下去了,都不想离开家乡。哪怕说在家乡混的差一点,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走投无路,都不会往外跑。

所以天子刘洵首要面临的一个问题,便是如何让别人愿意离开家乡?

天子刘洵在定下给房子、给土地农具,把罪名给免除(用囚犯)等等,按照天子刘洵的这些条款,如果是贫农或者赤贫,通过这个立马就变成小中农。如此迅速的财富膨胀,必然会让很多人动心。

但是,也仅仅是动心而已,并不代表就真会去。所以,天子刘洵还需后招。

天子刘洵又增加了予冬夏衣、禀食,能自给而止。

为什么百姓都不愿意离开家乡去外面闯荡?其一,外面环境未知。其二,外面风险未知。

天子刘洵深深的明白一点人的恐惧来源于未知,生活在内地的人,他对边疆啥情况都不知道,你让他去,他多少心里面也会发慌。

此前已经定好去了边疆,朝廷便会给予好处,房子、土地、农具、爵位都给。

但是有命去,得有命花才行。去了没命花,给个皇帝做又如何?对于百姓而言,最大基本的问题就是衣食,吃不饱饿死,穿不暖冻死,这是人的最基本需求。对于移民实边的人而言,给了土地耕种,但是长出农作物到自给自足还需要时间。

因此,天子刘洵增加的条款就是为了消除这方面的顾虑。只要百姓去,给好处是第一步,还负责照顾到能自食其力为止。这就相当于有个保底、兜底。

但是,就算如此,还是不够。

最后天子刘洵拿出了杀手锏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,以其半予之,县官为赎。

意思就是说,一旦胡人前来骚扰,凡是迁移的百姓能够与汉军一同抵抗、反击的,朝廷会将缴获财富的一半奖励给他们。如果这些百姓不幸被胡人掳走,所在郡县的官吏会全力救赎,朝廷也会兜底!

内阁很快便通过了这份诏令,而后由礼部和户部联袂公告天下。

一时间,各地郡国的百姓为之震动,短短一个月的时间,各地郡国便募集到了数万户百姓,各地郡国的府衙几乎将车马商社全都包揽了下来,不断的将愿意迁移的百姓、以及朝廷补贴的各种物资、钱财、粮食送往草原。

此时,整个大汉帝国都变得喧嚣了起来,一场大汉帝国版本的“春运”彻底展开!

数月之后,魏辰铭站在天马城(在天马原新建的城池)的城墙上时,第一批、数百口迁移百姓抵达了城外,在新任县令的主持下,正在南门外一一登记造册。

这些百姓将会在城内无偿分得房屋、农具、粮食、种子等一切的生活必须物